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論四端 問答

問:為何「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便能「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答:因為古代聖王有惻隱之心,不忍心見百姓受苦,所以會行仁政,行仁政便可把天下治得好。 問:作者舉什麼例子說明人人都有惻隱之心? 答:作者舉出如今有人突然見到一個幼童將要墮進井中,都會有死懼之心,有惻隱之,害怕幼童有事。 問:他認為人缺少什麼便是「非人也」? 答:他認為缺乏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便是「非人也」。 問:「人之四端」與「人有四體」有何相似之處? 答:「人之四端」與「人有四體」都是與生俱來的。 問:為何人們要把四端加以擴充呢?否則會怎樣? 答:因為人們把四端加以擴充便能安定天下,否則就連侍奉父母也做不到。 問:孟子怎樣解釋人們見孺子將掉入井而生的惻隱之心?他認為人們的表現與什麼原因有關? 答:孟子認為人們見孺子將入於井而生的惻隱之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而且證明人的本性中就有這惻隱同情他人不幸的善性。 他認為人們的表現並非為了自己的利益,又並非要在鄉黨朋友中摶取聲譽,亦並非為了結交孺子之父母,他不是怕了孺子的哭泣聲而疲迫去做,在那一剎間也沒有時間在思考應該做與否,而是本能生的一種惻隱同情之心驅使他去這麼做。 問:「不忍人之心」和「不忍人之政」有何關係?要是人有惻隱之心,為什麼會作出傷害人之事? 答:孟子認為人有惻隱之心,先王是人,所以先王有惻隱之心。這樣,先王能善待百姓,體恤百姓的困苦,關心他們,不忍心見他們受苦,所以實行愛民之政,在政治上施行不忍人之政,使百姓免受苦。 惻隱之心只是仁之端,如果得不到擴充,便會因種種私慾利益所掩蓋,所以會作傷害人之事。 問:孟子文章中的一個重要特色是運用比喻說理,試找出篇中比喻,並評論它們貼切與否。 答:比喻一:「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作者只是從四端和四體的數量上打比方,說明兩者皆是生俱來,絻無歧視殘疾人士之意。 比喻二:「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作者用泉水及火作比喻,火剛燃燒而終必不可撲滅,泉水剛流出就終必匯成江河以比喻擴充四端所產生的巨大作用。 比喻三:「以不忍人之心,得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作者以用惻隱之心行仁政就能把天下治理得輕而易舉,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coupon codes